家长生气别轻易对孩子发火

来源:幸福家庭 ·2018年10月16日 01:07

面对孩子的调皮,不少家长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对孩子发脾气。专家认为,当家长怒气上头时,应该尝试给自己三秒钟的控制时间,问问自己这事值不值得发脾气,能不能交给孩子来解决,而不是由自己一方承担后,再将错误怪罪到孩子身上。

事例一屡次对孩子发脾气,亲子关系降到冰点

张女士的儿子浩浩今年7岁,性格活泼好动。春节期间,张女士忙着招呼亲戚,疏于对浩浩进行看管,结果浩浩将隔壁邻居的孩子给打了。当时张女士正忙着在屋里招呼客人,等到邻居来投诉时,浩浩仍旧一副没有做错事情的样子,这让张女士非常生气,于是当着众人的面严厉批评了他。

让张女士更加气愤的是,经过这件事后,浩浩仍旧爱捉弄人,时常惹来周围邻居和孩子的投诉。张女士就是不明白浩浩为什么要去惹那么多事。最近趁着天气好,张女士想带浩浩出去走走,结果发现浩浩对出去玩的欲望不大,对她也不像从前那般亲密。这让张女士感到有些心慌:是不是我经常对他发火,让他受不了了?张女士想要弥补孩子,但却不懂从何下手。

专家解析

生气前先忍三秒钟

不少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时,常会找这样的借口,“火气上头,真的忍不住”“说教没用,只有靠揍”。事实上,让家长产生负面情绪的,往往不是孩子的错误行为,而是错误行为产生后,家长需要替孩子善后的压力。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学会在怒气将要爆发的瞬间,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识,就是先想一想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对孩子发火,忍个三五秒钟之后,再决定是否对孩子生气。

当然,在一些原则性的教育问题上,适当发火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,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;如果是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或者外来事件,家长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孩子。比如面对邻居的投诉,张女士在替浩浩处理好事情后,再去教育孩子,这样看似恰当,其实对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的作用。张女士应该当下就让孩子自己出来面对,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,让他思考事情该怎么解决,家长可以从旁协助,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。

事例二

对孩子生完气就给买玩具

严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,平日里,她对孩子较为严格。比如寒假期间什么时候该写作业,什么时候可以出去玩,什么时候该回家等,她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。有时候,孩子出去玩,回家迟了10多分钟,她就会非常生气,认为孩子没有遵照约定执行,然后严厉地批评他。

每次对孩子生完氣之后,严女士会仔细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。如果发现自己做得太过分,第二天会专门去给孩子买玩具,并对孩子解释自己生气的理由。久而久之,严女士发现,孩子养成了一种对被批评无所谓的心态,甚至将她的批评当成一种送礼的方式,不再上心,第二天还会主动问她怎么没有玩具,这让严女士哭笑不得。

专家解析

与其送礼补偿,不如交心谈话

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后产生愧疚心理,这是很正常的心理表现。但不少父母都像严女士一样,会通过给孩子买玩具或者带孩子出去玩,吃大餐作为补偿。这种行为看似弥补了父母的愧疚心理,但久而久之,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在做交易的心理暗示,即父母骂了我,就应该给我补偿。孩子还会认为,如果自己对别人做了错事,只要事后进行补偿就行了,日后在犯错时会更加理直气壮。

如果父母真的觉得自己愧对孩子,可以抽个时间和孩子面对面进行交流,把自己当时生气的理由和孩子说清楚,同时就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向孩子道歉,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的出发点。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弥补和促进亲子关系,而且能让孩子养成细腻、为他人着想的性格,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。此外,一些父母认为,自己在孩子面前是长辈,给孩子道歉拉不下脸,也害怕今后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严。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,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,家长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,这样孩子才会试图去理解父母,并逐渐在这样平等的沟通中,形成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。

事例三

爱对孩子生气却搞不清原因

陈先生平日工作压力较大,每天下班回到家后,只要看见孩子调皮或者犯错,就会感到恼火和心烦。有好几次,孩子只是犯了一点小错误,陈先生就大声呵斥并加以批评,时间久了,陈先生发现孩子和自己不如从前那样亲了。

陈先生也曾试图弥补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。可是只要孩子调皮捣蛋,他还是忍不住板起脸来大声批评。妻子曾经就教育孩子的事和他进行沟通,认为他对孩子过于严厉。这让陈先生开始思考,自己究竟是因为要做一个严父,才对孩子苛刻,还是由于自己心理压力大,肆意对孩子宣泄情绪?

专家解析

别让孩子成为情绪爆发的窗口

家长对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孩子自身的一些不恰当行为会引起父母的情绪爆发之外,家长自身的一些因素也会成为动因。比如来自职场的压力,亲戚、朋友或夫妻之间关系不顺等。一旦这些因素在内心产生负面效应,就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一个举动被点燃,进而在孩子犯错误时,明明只是一件小事,依然会为此大动肝火。

为此,家长平日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梳理自己的情绪,比如通过适当的运动减压,或者积极寻求第三方的介入和帮助,将心中的烦恼和郁闷解决好。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,不要把自身的情绪带入其中,让孩子受到无辜的牵连。当家长感觉到情绪控制不住时,应该让孩子先行离场,或者等情绪稳定后,再向孩子解释自身情况。控制自身情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只能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改进,尤其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家长要善于把握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点,学会当亲子关系互动的有效引导者和把控者。

(摘自《天津工人报》2017年2月24日)

2008~2017 环球家居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