殊途同归的小别离家庭

来源:东方女性 ·2018年08月14日 10:52

张康喆

“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,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。”一部名为《小别离》的电视剧近日在荧幕上收官,但现实中,仍有无数家庭在上演着“小别离”……这部剧在朋友圈的刷屏和它所引起的热切讨论,也许正是因为,我们在剧中的三种原生家庭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看到了自己的担忧和焦虑。

一句话概括《小别离》,就是“反映当下的中学生留学热”。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,拥有更平坦的人生路,不惜动用所有资源送孩子出国。可选择与孩子们“小别离”,就一定能保证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吗?

养育一个孩子是不易的,是责任重大的,对儿女们的爱让每位家长都不敢掉以轻心。今天就让笔者和你们一起从《小别离》的故事里吸取经验和教训。

小别离的家庭,各有各的故事。

1、精英家庭

中产阶级的女儿朵朵,中等生,成绩一直在年级100名上下挣扎。妈妈对她的最大期望,就是从“良”到“优”。

朵朵的父母是典型的上中产阶级的代表,白领、骨干、精英。

朵爸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,朵妈是带着一整个团队的主管,家里买得起大房子和好车子,唯独在孩子的教育上,忧虑重重。

这样的人物设定,让朵妈争强好胜,绰号“母变形金刚”,整天梦想孩子的未来能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
所以,朵朵必须要每天6点一刻起床,马不停蹄背单词,晨跑,在饭桌上写作业,不光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繁重功课,还要参加妈妈的“特训”……

于是,老人想到了一招,貌似可以解决所有问题:送孩子出国。

这也真切地反映出了许多爸妈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初衷:减轻学习压力。

2、小康家庭

第二个孩子,琴琴,普通人家的孩子。优等生,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几名,被称为“学仙”。按照爸爸的话说:“我们家是祖坟冒青烟,才出了琴琴那么好的孩子!”

那么,学仙就没有烦恼了么?并不是。

琴琴的爸妈,一个是出租车司机,一个是社区医院的医生(曾经多年无照行医)。琴琴妈当初没有上过大学,可是她的姐姐早年咬牙出国,现在有房有车。

所以根据琴琴妈的人生经验,自己当初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机会,所以现在才过得那么辛苦。

典型的,把人生期望转移到下一代身上的家长。

琴妈很经典的一句话是:“要那么多朋友干什么?自己出色了,朋友自然就来了,你看你爸爸,年轻的时候朋友可多了,现在谁理他?”

为了孩子将来“不被耽误”,琴琴妈想了一个办法: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。

这也是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的另一个初衷:出国镀金、出人头地。

3、富裕家庭

第三个孩子,小宇,富二代,太子爷。顽皮可爱,典型学渣,成绩排名在年级倒数。

在三个孩子中,小宇面临的家庭问题最多:父母离婚,后来母亲去世,爸爸找了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蒂娜,然后蒂娜肚子里还怀上了小baby。

处在青春期的小宇,又是怨恨,又是嫉妒,和继母之间矛盾不断,一会儿偷偷在蒂娜辛辛苦苦做的饭菜中多撒盐,一会儿天天敲架子鼓,惹得孕妇继母无法安睡,还把爸爸气到青光眼爆发,被送去了医院。

为了缓解家庭矛盾,小宇爸爸想了一个歪招:送孩子出国。

当然,缓解矛盾只是小宇爸想送儿子出国的原因之一,其他原因还包括——

躲避中考和高考;

出国成绩好坏没人知道;

以及镀金回来接管家族企业……

“真的没有哪个民族,会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为了孩子以后过得好,而忍受当下的骨肉分离。许多老外教师无法理解这种夫妻、子女的分离,竟然是为了小孩以后过得好。”三种家庭,在当下的中国都不鲜见,也许就在我们身边。

《小别离》原作者鲁引弓说:“当妈妈的只要想到小孩有个好前景,哪怕只有一条门缝宽的机会,都会不顾一切向里挤,哪顾得想后面的事。”

2008~2017 环球家居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