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岩松:阅读,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

来源:幸福家庭 ·2018年06月15日 03:44

白岩松谈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

彭城晚报编辑部

你家孩子爱读书吗?你家孩子闲暇时间都在做什么?

2018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谈到了“读书”。

怎样才能做到“自信、理性、平和、乐观”这8个字,白岩松说,“除了读书,没有其他办法,没有捷径”。

“现在大家都在看手机,手机是碎片化阅读,大部分信息是与你‘同质化的人群筛选出来的,它不会提高你。而书本是经过了岁月和很多人筛选出来的,它会高于你。”他说。

而且就在不久前,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还曾说:“有人问我,你闲暇时间都读什么书?我说,我是在读书的闲余时间里,才干点主持的事儿。”

这么爱书的他,是怎样阅读的?又是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?两会虽然结束了,但阅读却是值得我们一谈再谈的话题。以下整理了白岩松的一些阅读故事和观点,或许这些和阅读有关的故事、观点,您可以和孩子分享。

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

很多人问过我,到现在的生命历程中,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?我的标准答案是《新华字典》。没有《新华字典》,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,它的博大精深,让我从文化意义上开始一步步成为真正的中国人。《新华字典》对我来说太重要了。

当我拉开上世纪80年代的书架,会把哪本书抽出来呢?我印象太深,那是1986年的一个春天,我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半年,来到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,当时王府井新华书店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天堂,在那儿我找到一本《朦胧诗选》,当我打开书,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: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。”

当我读到这本书里的那么多诗之后,我才从草原上来的年轻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,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大学生,从一个懵懂的中国人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、有责任感的,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。
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我走进了《东方时空》。20多岁的我,要成为《东方之子》的节目主持人,要去与一个又一个资深的“东方之子”交谈。那时候,我当然是没有底气的,所以要不断去学,无数的书在帮助我。

其中一套厚厚的书对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唐浩民先生的《曾国藩》。因为在这套书里,我看到了最复杂的人性,那里有让我尊敬的曾国藩,有让我气愤的曾国藩,有在文化上非常有大家气质的曾国藩,也有想不开、钻进了牛角尖的曾国藩。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,让我对人、对人性开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。

到了新世纪这十年,当我翻开老子那五千多字《道德经》的时候,我发现,老祖宗几乎把今天的一切都写入了其中。当然最最重要的,有5个字让我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——无私为大私。当你真正做到无私的时候,你得到的是最多的,这是与人生有关的。

我觉得我非常感谢阅读,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,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,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。更重要的是,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,我觉得这太重要了。

读书产生敬畏心和信仰心

早有调查显示,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,我想只有你书读得足够多了,你才会更有创意,才会更自信,你才会更有底气,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。

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。书读得多了,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、获益很多的人,你的依靠会更充实,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。

中国人的信仰就在唐诗宋词当中,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,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在《红楼梦》里,在《西游记》里,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,在至今仍被文人使用的那种美丽的方块字间。

读书读久了,你总会信一些什么,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,有了畏,因为我认为信仰最重要的是“敬畏”二字。有了敬,有了畏,知道什么是最好的,我要去做;知道什么是不好的,我不能触碰它。

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,有“敬”和“畏”这两个河床在,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,总是安全的。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地建起这两个河床的过程中。

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,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的人变得更好。

不应限制孩子读闲书的热情

非常幸运的是,我在童年的时候,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。那个年代没有适合我们的读物,于是大人的书、小孩的书,甚至很多奇怪的书我都去读,我还用母亲的两个阅览证到处借书看,于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,这个习惯陪伴我至今。

我的孩子最开始进行大量阅读的时候看的都是武侠书,很多人对此有质疑,但我们没有干涉他。看完之后他开始对明、清这两个朝代的历史产生了兴趣,于是就去找相关的历史书来阅读。

十多年后,就在他升入高三时,他决定要学历史。我想,这是因为他的兴趣没有被打扰,而且越来越浓,最后变成了他的选择和追求。

因此,在孩子童年的时候,兴趣的养成非常重要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让孩子喜欢上学,同样非常重要。

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小学,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长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。我的孩子是在离小区只有30米的学校上小学,那也不是什么名校。我当时选择小学的理念有两点,第一是择校不如择师,因为好的教师会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,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过程;第二是学校一定要离家近些,这样孩子才能多睡一会儿,不会因为过早起床而讨厌上学。

此外,在孩子童年的时候,我们在精神上要富养孩子,但在物质上可以清苦一点——经常让孩子“饿”一点儿,让他们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质东西的时候,需要一些等待,需要“踮起脚”才可以得到,这样的“得到”才是最快乐的。

人生中最好吃的饭是饿的时候吃的,最能获得快乐的东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。

讲大道理没用,要言传身教

父母是孩子最早、最好的老师,你怎么去推广阅读,首先得自己看书。

儿子回到家看到我,經常是在喝着茶看着书,他也爱看,简直像是睡在书里一样,床上桌上都是书,而且他不看电子书,一定要看纸质书。

家长是一个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角色,所谓言传身教。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,你天天把他摁在这儿,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?

再举个例子,我家住在顶层,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。上了顶层后,我都会摁下“1层”,让电梯下去。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,如此可方便其他回家的人,缩短等待时间。

后来我发现,以后每晚回家,孩子非常自然地也这样做,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“你该怎么怎么做”的话。

2008~2017 环球家居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