箍桶绝活,失传啦!

来源:现代家庭 ·2018年06月01日 03:42

家传第5代 李箍桶箍桶40年 有独门手艺木桶不漏水

抽水马桶是随着新工房如雨后春笋般地崛地而起才走进千家万户的。之前的多少年里,上海老式房子里都普遍拥有两件套:马桶和煤球炉。倒马桶,曾经是老弄堂里每天早上的一大景观,有手提的、肩挑的、小车推的,那些年老的甚至年迈的大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,不仅解决自家“肥料”的出口问题,也帮助邻里解决一些困难,并以此赚些劳务费贴补家用。

早年的马桶是用木板经过特殊工艺弯曲而箍成的,塑料马桶和抽水马桶的问世那是后话了。由于木制马桶的出现,修马桶的行当自然地应运而生了。穿街走巷的箍桶匠,早期都是挑着担子行走的,后来工作条件得以改善,就骑上自行车了。他们边走边吆喝,见有活干,就立马停下来,换块板子、换个桶箍,敲敲打打,一会儿就完工了。那年月,不僅马桶是木制的,澡盆和脸盆也大多是木制的,这些木制的盆啊桶的,使用久了,就会出毛病,比如木质的板块漏水、腐烂、铜质的箍生锈断裂。缺了箍桶匠还真不行!那时的人过日子很节约,通常是结婚的时候买个新马桶,修修补补不知要使用多少年,轻易不会去买个新的。

后来,不知从哪天起,塑料制品大行其道,马桶也改成塑料的了,好像还有搪瓷做的,总而言之,没有了木板拼接,也不需要桶箍了。材料的革命使得维修业也跟着起变化,箍桶匠往往是由老年人组成的,随着行业的变故,他们或者告老还乡,或者改弦易辙。就这样,箍桶这门绝活,失传啦!真是前有古人,后无来者啊。因为不需要来者了。

其实那时候,上海的街头巷尾,川流着不少从事维修业的工匠,掰着指头数数,有修补胶鞋的,大家都叫“套鞋”,就是下雨天穿的那玩意儿;有修阳伞的,更多的是雨伞而不是阳伞,还有一种油布伞,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吧;还有补碗补锅的、屑刀磨剪刀的、修坏棕棚的等等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他们或先或后退出了赖以就业的平台,并且随着岁月的更迭,他们也退出了生命的舞台。

时过境迁,现在街头多的是修助动车的、修汽车的、修电脑的、修手机的、修家用电器的……再过几十年,这些活说不定都由机器人来干了,人类的手中也许就没有绝活了,呜呼!可喜乎?可叹耶?

本文署名:艾立

2008~2017 环球家居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