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母亲

来源:现代家庭 ·2018年12月17日 18:56

孙善国

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,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,没有感天动地的经典传奇,和大多数母亲一样真实、慈爱、和蔼、简朴。母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布满了艰辛,洒满了泪水,写满了心酸,尝尽世间疾苦。

走进我的家乡永丰县沙溪镇,说起我的母亲,老一辈甚至是中青年无一不竖起大拇指,并不是因为母亲长得多艳丽、多有钱、能力多强,而是钦佩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担当,钦佩于她吃苦上进的精神品格,钦佩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。村里人讲:她一个寡妇凭一已之力拉扯大5个孩子,给孩子成了家、建了房,有几个男人能比得过她。

母亲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个偏远的小山村,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,家庭生活非常拮据,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。外公外婆是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比较重的人,一直想生个儿子,但天不遂人意,生了两女儿,母亲是妹妹。母亲从小就被当“女汉子”养,重活、累活都要干,农活、家活都要学,这也培养造就了母亲独立自主、勤奋好学、吃苦耐劳、争强好胜的性格。

母亲从小聪明好学,虽然只上了两年的学,但每年都是“三好学生”。母亲辍学后就再没拿起书本,但特别注重从生活中学、在实践中悟,再加心灵手巧,生活技能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。家里的很多生活工具都是母亲自己做的,母亲经常上山采集一些野菜、野果做出可口的美味,改善我们的伙食。母亲给我们的印象是无所不能。

母亲的婚姻是不幸的。丈夫因病早逝,留下了几个不懂事的孩子,当时最大的姐姐只有8岁,最小的还在母亲腹中。父亲过世时,家里只剩两间破旧的、四面透风的土著房,还有一屁股的债。用母亲自己的话讲,当时的眼泪都哭干了。

小时候也经常听到有人劝母亲,丢下这些孩子别管了,自己找个好人家嫁了,过自己的好日子去,没必要在这里受苦受累,而且你这样下去,还不知道苦到何时是尽头。小时候我们最害怕、最担心的就是母亲丢下我们不管,我们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母亲。相反,母亲不仅没有丢下我们不管,而是既当爹又当妈,尽力给我们家的温暖和安全感。

母亲30岁出头,就开始守着我们这5个孩子相依为命。没有男人的家庭是没有支柱的。记得我6岁时,有天半夜,母亲突发高烧,并发牙周炎,一向坚强的母亲难受得不断呻吟。我们几个孩子茫然不知所措,哭成一团。母亲把我们紧紧地搂在一起,叮嘱我们:“妈妈要是走了,你们去乞讨要饭时,要互相照顾,哥哥姐姐更要照顾好弟弟妹妹……”母亲几句软弱的话重重地砸在我的心坎上,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离一名乞丐、一名孤儿的距离是那么的近,当时唯一念想就是要有个爸爸多好啊。后来,好心的邻居听到哭声赶来,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。

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,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。当时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是种8亩水稻,母亲经常起早摸黑,风里来雨里去,没日没夜地拼命。到了90年代初,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,政府在家门口新建了菜市场,母亲开起了小饭馆,卖起了米酒。凭借着母亲的勤奋努力、苦心经营、省吃俭用,家里的经济条件才逐渐好转。

女人固然是脆弱的,但母亲是坚强的。母亲的人生坎坷经历是一本最好最鲜活的教材,在生活实践中悄无声息地影响教育着我们,帮我们校正人生航向,把准目标追求,匡正行为养成,让我们不走邪路,少走弯路,多走正路。

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进步,可以说是穷尽心思、费尽心血。母亲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我们好好读书,考上大学,走出农村。她经常说的一句话:“只要你们想读书,妈割肉卖血都让你们读。”可是我们5人却辜负了母亲的一片期望,姐姐因为家里经济负担重,上到小学四年级就主动辍学了,哥哥弟弟初中毕业就读不下去,我和妹妹勉强读完高中。但是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我们的信心,把哥哥送去学建筑、学木工,弟弟送去学修车,而我参军入伍了。虽然我们兄妹五人现在不能算有出息,但现在都有了一技之长,家庭生活都很幸福。

“丝丝白发儿女债,道道深纹岁月痕”。随着我们的长大,母亲也渐渐苍老,白发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,以前在我们心中高大的形象也变得瘦小。母亲依然保持那份勤劳、俭朴,干苦力的活,穿便宜的衣服。当我们给母亲钱劝她别去劳累时,都被母亲拒绝。母亲经常对别人说:“趁自己现在还能干点活,给孩子减轻一点负担。”这一句简朴的话,透着母爱的无私,因为每个母亲的心里永远只有孩子,没有自己。

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,母爱是座看不尽的远山。愿天下母亲健康、长寿、幸福。

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,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,没有感天动地的经典传奇,和大多数母亲一样真实、慈爱、和蔼、简朴。母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布满了艰辛,洒满了泪水,写满了心酸,尝尽世间疾苦。

走进我的家乡永丰县沙溪镇,说起我的母亲,老一辈甚至是中青年无一不竖起大拇指,并不是因为母亲长得多艳丽、多有钱、能力多强,而是钦佩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担当,钦佩于她吃苦上进的精神品格,钦佩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。村里人讲:她一个寡妇凭一已之力拉扯大5个孩子,给孩子成了家、建了房,有几个男人能比得过她。

母亲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个偏远的小山村,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,家庭生活非常拮据,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。外公外婆是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比较重的人,一直想生个儿子,但天不遂人意,生了两女儿,母亲是妹妹。母亲从小就被当“女汉子”养,重活、累活都要干,农活、家活都要学,这也培养造就了母亲独立自主、勤奋好学、吃苦耐劳、争强好胜的性格。

母亲从小聪明好学,虽然只上了两年的学,但每年都是“三好学生”。母亲辍学后就再没拿起书本,但特别注重从生活中学、在实践中悟,再加心灵手巧,生活技能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。家里的很多生活工具都是母亲自己做的,母亲经常上山采集一些野菜、野果做出可口的美味,改善我们的伙食。母亲给我们的印象是无所不能。

母亲的婚姻是不幸的。丈夫因病早逝,留下了几个不懂事的孩子,当时最大的姐姐只有8岁,最小的还在母亲腹中。父亲过世时,家里只剩两间破旧的、四面透风的土著房,还有一屁股的债。用母亲自己的话讲,当时的眼泪都哭干了。

小时候也经常听到有人劝母亲,丢下这些孩子别管了,自己找个好人家嫁了,过自己的好日子去,没必要在这里受苦受累,而且你这样下去,还不知道苦到何时是尽头。小时候我们最害怕、最担心的就是母亲丢下我们不管,我们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母亲。相反,母亲不仅没有丢下我们不管,而是既当爹又当妈,尽力给我们家的温暖和安全感。

母亲30岁出头,就开始守着我们这5个孩子相依为命。没有男人的家庭是没有支柱的。记得我6岁时,有天半夜,母亲突发高烧,并发牙周炎,一向坚强的母亲难受得不断呻吟。我们几个孩子茫然不知所措,哭成一团。母亲把我们紧紧地搂在一起,叮嘱我们:“妈妈要是走了,你们去乞讨要饭时,要互相照顾,哥哥姐姐更要照顾好弟弟妹妹……”母亲几句软弱的话重重地砸在我的心坎上,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离一名乞丐、一名孤儿的距离是那么的近,当时唯一念想就是要有个爸爸多好啊。后来,好心的邻居听到哭声赶来,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。

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,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。当时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是种8亩水稻,母亲经常起早摸黑,风里来雨里去,没日没夜地拼命。到了90年代初,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,政府在家门口新建了菜市场,母亲开起了小饭馆,卖起了米酒。凭借着母亲的勤奋努力、苦心经营、省吃俭用,家里的经济条件才逐渐好转。

女人固然是脆弱的,但母亲是坚强的。母亲的人生坎坷经历是一本最好最鲜活的教材,在生活实践中悄无声息地影响教育着我们,帮我们校正人生航向,把准目标追求,匡正行为养成,让我们不走邪路,少走弯路,多走正路。

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进步,可以说是穷尽心思、费尽心血。母亲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我们好好读书,考上大学,走出农村。她经常说的一句话:“只要你们想读书,妈割肉卖血都让你们读。”可是我们5人却辜负了母亲的一片期望,姐姐因为家里经济负担重,上到小学四年级就主动辍学了,哥哥弟弟初中毕业就读不下去,我和妹妹勉强读完高中。但是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我们的信心,把哥哥送去学建筑、学木工,弟弟送去学修车,而我参军入伍了。虽然我们兄妹五人现在不能算有出息,但现在都有了一技之长,家庭生活都很幸福。

“丝丝白发儿女债,道道深纹岁月痕”。随着我们的长大,母亲也渐渐苍老,白发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,以前在我们心中高大的形象也变得瘦小。母亲依然保持那份勤劳、俭朴,干苦力的活,穿便宜的衣服。当我们给母亲钱劝她别去劳累时,都被母亲拒绝。母亲经常对别人说:“趁自己现在还能干点活,给孩子减轻一点负担。”这一句简朴的话,透着母爱的无私,因为每个母亲的心里永远只有孩子,没有自己。

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,母爱是座看不尽的远山。愿天下母亲健康、长寿、幸福。

2008~2017 环球家居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